齿轮咬合二十载 专创融合育“金课”——江西理工大学《机械设计基础》锻造“新工科”育人引擎
2025年04月27日 9:50 571次浏览 来源: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: 稀有稀土 作者: 朱花 温紫怡 邱鑫
当传统课堂难以满足产业对“会设计、能创新、有担当”人才的需求时,如何破解工科教育“纸上谈兵”的困局?近日,江西理工大学《机械设计基础》课程团队以“齿轮精神”破局——“精准咬合、持续传动、永不松懈”将传统专业课程打造为创新创业的“孵化器”。20年来,课程累计培养学生超3万人,辐射江西省内外62所高校,慕课访问量近2000万次,走出了一条“专业为基、创新为翼、思政铸魂”的特色育人之路。
任务驱动:
让“学”与“用”精准啮合
“为选一个合适的螺丝绞尽脑汁,为编写一组代码顾不上吃饭。”该团队负责人闫小鹏回忆道。江西理工大学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的作品——菠萝高效自动采摘装置,正是课程改革的生动缩影。该课程以“机械创新设计”为总任务,将理论拆解为“构思—方案—结构—绘图—制造”五大模块,贯穿32个教学单元。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工程思维,累计完成创新设计作品1200余件,其中,“洗发按摩一体机”“机械式防雨晾晒装置”等作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。
创新赋能:
激活“设计基因”显成效
走进全天候开放的机械创新实验中心,3D打印机的嗡鸣与慧鱼机器人的运转声此起彼伏。这里没有固定的实验手册,学生可自主选题。依托“案例分析+实践平台+学科竞赛”三维培养体系,近3年,该中心支撑学生完成46项科技实验,获批7项创新创业项目,年均实验学时超2500小时。“机械设计基础好,实践平台人尽晓!”江西理工大学建能192班学生王兴雨的总结道出了学子心声。
思政浸润:
硬核技术背后的精神传承
“冰冷的齿轮在故事中有了温度!”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何齐民通过副教授朱花的动画演示,在“机械之美”中读懂了中国矿冶机械的百年历程。课程巧妙融入《大国重器》纪录片等思政元素,通过“机械之美”系列慕课、优秀校友案例展等形式,让“工匠精神”深入人心。课程团队教师以“知行合一”为育人理念,培育出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钟采妮、“抗疫优秀志愿者”孔德澳等榜样。此外,课程团队深耕“案例式+项目式”教学,带领学生斩获60余项国家级奖项;朱花的系列慕课打破学科壁垒,课程《机械之美——神奇的矿冶机械》近期还在“印尼网络教育学院”课程平台上线,成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突破。
未来,面对“新工科”建设需求,课程团队将持续迭代升级。通过每年开设2期慕课服务终身学习,追踪行业前沿,更新教学内容,以强化“专业+思政”协同育人。“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‘会设计、能创新、有担当’的齿轮,在民族复兴的宏大齿轮组中精准定位、持续发力。”江西理工大学课程主讲教师刘静的话语铿锵有力。
江西理工大学《机械设计基础》课程的20年实践,是中国高等教育从“知识传授”到“创新育人”转型的生动缩影。当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如齿轮般紧密咬合,江西理工大学用20年证明:教育的价值,在于让每个学生成为推动世界向前的“精准传动轴”。
责任编辑:任飞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请登录中国有色网:www.xjalba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国有色网声明: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
凡注明文章来源为“中国有色金属报”或 “中国有色网”的文章,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。
如需转载,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( 邮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电话:010-63971479)联系,签署授权协议,取得转载授权;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“XXX(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)”的文章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若据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读者自负,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。